•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 For Fonts

    黎川古城十二时辰,从明清到现代

    您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黎川古城十二时辰,从明清到现代

    2022-10-12
    您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NEWS /

    如果只有一天的时间让你来了解黎川,那么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黎川古城一定是不二之选。1.8公里长的街区里分布着百余幢明清时代建造的古宅,从孔庙试院,商会旧址再到百年老店,这里涵盖了黎川的文化、历史与美食。漫游黎川古城,游走于街头巷尾间,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都将徐徐在你面前展开。  

    明清时期,位于黎滩河中游的县城黎滩镇,依托水运优势,逐渐发展为赣闽两省邻近数县的重要市场,集中了商品的批发零售、大宗买卖及各种特色手工作坊,文化街也吸引了众多商人在此落户,并渐渐形成了一条为买卖双方遮阳挡雨且规模宏大的骑楼式商业长街,人称黎川“十里长街”,这也成为了黎川古城的前身。

    如今古城中仍存有600余家骑楼式店铺,有100余幢保存完好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其中还串联着丰桥和横港桥两座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建筑、极具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廊桥。走入其中,在古今交融间,便能窥见黎川的历史与文化。

    08:00-11:00
    畅游古今之间

    从街头一路走来,古城中散布着不少历史建筑,从黎川商会旧址、张恨水旧居再到黎川孔庙和试院,可以说每一个地点都记载着属于黎川的一段历史。

    商会巷

    一条深深的古巷由南向北延伸,它宽仅三尺有余,可长度是三百一十多米,它在明清老街商业最繁华的南津街段,这就是号称明清老街第一巷的商会巷。古时,陆地交通受限,源自武夷山脉的黎滩河便成了黎川与抚州、洪州、汉口相通的黄金水道。后来这里便建成了商会,成为南津街全新的靓丽风景,引得路人驻足称叹。从此,这条长巷就命名为商会巷了。

    商会巷的独特之处在于巷中穿巷,巷内散布作坊店铺。商会巷内串联着4条支巷,在明清老街的34条小巷中,商会巷有五“最”之称:“最长的幽深古巷,最老的工商基地,最多的古老厅堂,最早的茶楼戏院,最潮的欧式建筑”。

    张恨水故居

    1905年,10岁的张恨水随父亲来到黎川。在这里,张恨水第一次接触了通俗小说,并在私塾老师潘端木先生的熏陶影响下,开始了文学启蒙。

    张恨水的旧居依河而建,依傍着新丰廊桥、张恨水旧居分为藏稗楼和张恨水旧居两部分,藏稗楼为张恨水生平展厅,主要展示张恨水写作成长生涯以及作品陈列展;张恨水旧居,为清朝中晚期建筑,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幢保存完好的张恨水老先生的旧居,具有很高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黎川孔庙

    黎川孔庙又称文庙、圣人庙,始建于宋绍兴十三年癸亥(1143年),坐落于黎川县老城区中心,历经数百年庙址,从未迁移,是黎川现存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虽经历了数十次的整修、重建,但孔庙总体上仍保持其原有的规模和风格。

    大殿的殿内有石柱28根,殿外有石柱24根,共52根,它们代表了孔圣人圆通方正的理念。正中坐落的则是春秋鼎盛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孔子的雕像,让人颇感神圣、心生敬畏。

    黎川试院

    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呈长方形,分南北两区,试院四周圈以围墙,向东即孔庙方向开门。是江西省唯一集学宫、试院、孔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试院是旧时科举考试的考场,由一排排的考棚组成,不过随着科考的年代远去这里已经没落了。

    2019年,当地政府重建了黎川试院,其中有至公堂、明伦堂、尊经阁等特色建筑。建成后的试院不仅有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的山石造景,考试院中还对科举沿革、科举制度、科举人物等进行展示,因此这里也成为了大家了解黎川本土历史文化、休闲观光的又一好去处。

    12:00-14:00
    美食不可辜负

    三面环山的地形和充沛的雨量为黎川带来了丰富的物产,而黎川人的心灵手巧又让这些物产化成了餐桌上的一道道美味,在黎川,各式各样的美食让人食指大动。

    葫子皮

    当地的村民将葫子洗干净,只取其光滑的部分制成的葫子皮。需要将新鲜采摘的葫子削成薄薄的条形,洗净后再进行晾晒。为了赶上葫子皮每天有充足的阳光照射,村民每天凌晨两点就做准备工作,防止葫子皮晒久了变质。

    晒干的葫子皮加上当地的辣椒爆炒之后,口感十分有嚼劲,让人丝毫想不到它的原貌。

    笋干

    笋干也是黎川的一大特产。每年清明前后,鲜笋经蒸煮、清洗、切片、晾干、包装等工序处理后,就成了黎川笋干。制成之后的笋干色泽金黄,呈半透明状,有着肉厚质嫩的特点。

    因为是笋干,所以吃法自然多变,蒸煮、炒制、炖汤都行,山野的鲜美都凝聚于这片小小的一片笋干中,清香、甜美,食后难忘。

    芋糍

    顾名思义,芋糍晶莹表皮的原材料是易烂的芋子,馅料通常是肉和黎川特产的冬笋、香茹。一般早餐店的芋糍都是被做成汤的形式,所以汤的好坏对于芋糍来说也至关重要。旺火爆盐,放入葱白、辣椒、八角,浇上水酒,倒入大骨汤烧开,就可以放入包好的芋糍了。

    一碗芋糍端在手里,辣椒鲜红,葱头白绿,再上几个土头土脑的芋糍,色香味俱全。黎川人讲究要芋糍要趁热吃才有味,一碗下肚,早已是额头冒汗,但却让人大呼过瘾。

    15:00-18:00
    探寻“守”艺人

    虽然时代兴替,很多的手艺早已淡出了大众的视线,但在黎川古城里,至今仍保存着舞钉秤、打铁、剃头、修表、弹棉花、做圆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守”艺人也成为了古城最靓丽的风景线。他们与古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古城的历史兴衰休戚与共。

    舞白狮

    在黎川,有一只20多人组成的舞白狮表演团队,其中年龄最小的30岁,最大的已有70多岁,舞一场白狮颇为耗费体力,但是他们依然传承着这项百年来的民俗活动。

    舞白狮从妙趣横生的玩狮开始,需雌雄白狮各一只,龙珠、大铜锣、小铜锣、大钹、小钹、鼓,音乐别具特色,有吸引观众的“过段”,有舒缓的“流水”,有激越的“火爆头”。“火爆头”乐起后,司鼓者根据表演者的情绪,将节奏逐渐加快,最后推至高潮。

    钉秤

    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已经不多见了,但在黎川却依然有人传承着这项老手艺。钉秤是个精细活儿。从15岁就开始学习钉秤的师傅万贤勇介绍说这门手艺是木工与金工的结合。

    首先要选木,要好的杉木。其次要刨木,让表面养颜靓丽,光滑细腻;若形态不够笔直,还需上火烤制,软化木头,趁机矫正到笔直为止。反复比对,冷却后再进行后续的工序。之后秤匠再将木头两端两端包上铜皮,用铸铁作称砣,讲究精准公道,毫厘不差。

    圆木

    圆木本是女子出嫁陪嫁的生活用具,件件以红漆为底,精雕细琢,华贵精美,民间叫“圆木家生”。现在虽然电饭煲、塑料桶、塑料盆代替了不少圆木制品,但是新的需求不断出现,市场上饭店的饭甑、泡脚的木桶等产品的需求量依然很大,老师傅自然愿意守住自己的这门手艺,同时也装饰着老街的新晨与暮景。

    灌芯糖

    灌芯糖是很多黎川人的童年回忆,如今利用直播被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李荣光是推广者也是灌芯糖制作的第三代传承人,她说小小一块糖的制作工序却极为复杂繁杂。

    包括培苗、蒸糯米、发酵、熬糖、拉白、做斗、拉糖、灌芯等十来道工序,每道工序对技术的要求都很高,从给小麦催芽到装糖保鲜来不得一点马虎。尤其是熬糖非常关键,时间和温度都要恰到好处,把熬制的糖拉白也费时贵力。

    19:00-20:00
    越夜越美丽

    在黎川,观赏夜景最好的地方就是黎滩河,晚风送来阵阵凉意,而横跨在河上的两座桥则在静静地讲述属于黎川的故事。

    横港桥

    始建于宋戚淳年间,建造初时为一座木桥,清乾隆年间改建成三孔石拱桥。桥面和两端斜坡的数十级台阶,均由花岗石叠砌。

    清光绪年间石桥重修,门额石匾上镌刻着“横港桥”三个大字,为清光绪年间由县籍书法家陶思侃书所题。光绪十六年,书法家涂启心题写了廊屋内仙津和道岸两个门额。

    新丰桥

    新丰桥横跨县城南津街与簧竹街两岸之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原来为木构便桥,明弘治九年由县人捐资重建为廊桥式桥梁建筑。

    桥中段两侧均建有亭宇,亭槛悬挂有“远古青山无墨画,潺湲流水有声诗”的雕木楹联。桥面由条石铺砌,造型、功用独特。据史料记载:此桥行旅如云,黄尘掩日,可见当年繁华景象。


    相关推荐